体育媒体的尽头是竞彩?

体坛产经08-24 07:37 体坛+原创

产经fengmian.jpg

这是一个悲伤的事实。在全球范围内,体育媒体正在经历着一场衰退。

近日,美国最大的体育媒体公司ESPN与美国博彩公司佩恩国民博彩( Penn Entertainment)合作,宣布将于今年秋季联合推出名为ESPN Bet的体育博彩品牌,这一事件再次将体育媒体发展方向推向讨论热点。

其实,ESPN的衰落早见端倪,从2017年开始的三次大规模裁员活动,总共裁掉了近1000名员工,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球评杰夫·范甘迪和名宿文斯·卡特。以泳装封面著称的美国老牌体育杂《体育画报》,在挣扎多年后被贱卖给了Authentic Brands Group。波及其中的还包括一些老牌报纸,《洛杉矶时报》宣布其纸质版体育版块不再提供比分、排名、比赛故事、电视节目表和每日赛程等,《纽约时报》也宣布将解散超过35人的体育部门……

在国内,腾讯早在去年就对包括体育部在内的六大业务组动手,只有视频部门员工没有被“毕业”;随后,新浪体育的员工全线并入新浪微博,这个被尊为“互联网时代的体育黄埔军校”,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2008年高调签约北京奥运会的搜狐体育,早已烟消云散。当年号称四大体育门户网站,除了网易还靠着一两杆枪苦苦支撑之外,其在新时代的坠落速度甚至超过了体育纸媒——仍以相对应的中国体育报纸四大台柱为例,曾几何时,南《足球》、北《球迷》、西《体坛》、东《东体》曾各领风骚,几乎承载了中国体育黄金时代的所有记忆,可如今,《球迷》报早已不复存在,《足球》和《东体》萎缩至偏安一隅,《体坛周报》所在的体坛传媒正在积极谋求转型。翻开体育媒体手册,才发现在阵亡名单中,有《南方体育》这种有着爱恨纠结的熟人,还有《足球俱乐部》,《中国足球报》、《体育时报》、《体育快报》、《青年体育》、《足球11人》、《体育生活报》、《北京足球报》、《体育参考》、《体育天地》、《体坛导报》等或半熟、或无缘接触的报纸。他们,早就淹没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让人一声叹息。

很多人开始以纪念体,来回味那激情燃烧的年月,缅怀李响零距离带来的体育记者尊严感,八千足记的理想图景,以及体育明星付费采访等市场先河。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今穿梭国际大赛之中的,除了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个别央级媒体,以及极个别像《体坛周报》的专业体育媒体,除此之外,大部分都是胸前缀着短视频或者赞助商的个人自媒体。体育媒体,作为一个曾经崇高的名词,如今正隐入尘埃。


为何会走向衰退?

原因自然大同小异。

首先,中国体育媒体尚未搭建起严谨有序的采编流程。中国的体育纸媒,或是作为机关报下属的消遣读物,或是体育系统的附属刊物,大体上处于粗线放养状态,野蛮生长,本能感知市场的冷暖,没有,也不可能搭建严格的采编制度。他们的发展,靠的是体育行业的火红,个别大腕儿记者获取的猛料,靠着极具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并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而以资讯为首的网络体育媒体,受点击量和从业人员素质的羁绊,内容上并没有多少的深耕,反而充斥着大量的标题党、口水文甚至低俗内容,这种情况在传统的报纸杂志式微之后变得愈发严重……而近年来短视频的勃兴,成为推倒这个群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次,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是体育内容生态,以及传播形式的变化。在互联网尚未发达的年代,体育媒体所提供的主要是赛事报道、赛后采访,以及人物故事等。体育媒体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而以留学生为主的通讯员网络,就能有效解决国际足球资源的获取问题。至于像《体坛周报》这种能深入到顶级俱乐部更衣室的记者,更是少之又少,自然也成为读者们心心念念的对象。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递已经不给“中间商”赚差价了,纸媒的衰落已成必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以及移动资讯App的繁荣,核心赛事信息传递几乎都是通过弹窗在瞬间完成,所谓的专访、发布会等以直播的方式呈现,记者的个人社交媒体称为重磅新闻集散地,甚至体育明星都习惯了通过社交媒体接触用户,门户网站、甚至电视媒体已经成为过去式了。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对整体传播形式变革的不可知,在不少关键节点上,体育媒体甚至充当了“自己掘墓人”的角色——他们将自己的一些采编内容,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搬运到了新媒体平台。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就是年轻一代的逃离。体育的核心是赛事,但对于被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喂养”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于新闻品牌没有忠诚度可言,甚至很难区分新闻内容的品质高低。加上体育本身对于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在下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电竞、游戏、网红直播买单,却不愿意为一场真正国际赛事去掏腰包。

这就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局势。在我熟知的媒体领域,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大平台,都为新媒体融合进行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大多处于尝试阶段。无论是用明星、名嘴亲近用户,体育机构主动出圈,还是硬核的转播技术,带来的必然是奥运会、世界杯期间新媒体下载率几何级激增,但之后则上演胜利大逃亡。更遑论那些依靠小成本、小制作的体育媒体了。

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至少在经过了近十几年壮士断腕的创新、尝试和摸索之后,一些体育媒体开始走在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出路一:TA经济:版权付费新时代

代表——The Athletic(运动家)

疫情前后体育媒体最大的动作:是2022年《纽约时报》宣布以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The Athletic(运动家,简称TA)》,一年后,《纽约时报》宣布正式关闭体育部门,转而通过该公司去年收购的付费订阅体育网站来提供所有关于体育板块的报道。


作为媒体界最具冲击的黑马,2016年年底才姗姗来迟的TA甫一出现,就露出它锋利的牙齿。跟其他体育媒体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就是内容付费(有一定的试用期和免费阅读量);   

还有一个不同是,它的频道以地区划分,比如湾区、芝加哥地区,然后频道下面是该地区所有职业球队的深度报道,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美国球迷对体育球队的关注地域性较强(母队情结),而且往往不只关注一两支球队,适合这种地区分类。

TA的采编团队大多来自传统媒体的资深跟队记者,他们在线报、资源和人脉都有足够积累。按照官方的预计,当一个地区的订户用于达到8000到1.2万人之间,网站就能实现盈利。由于这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创业不到四年,TA便在一共七轮融资中顺利拿到了超过1.4亿美元,2022年更是被《纽约时报》纳入旗下后更是野蛮生长,年底用户数达到120万。

可能你对120万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纽约时报》有300万订阅者,《华尔街日报》有180万,而《华盛顿邮报》有150万。要知道,这三家媒体都有着超过百年的历史,有广泛的用户基础。

虽然他们也是近几年开始大力转战线上,但其多年来的用户积累是毋庸置疑的,而TA才成立区区不过四年的时间。

相对于不堪重负的行业老炮儿,轻资产的数字媒体在起步、发展方面更加轻松。而 TA的轻资产模式总结起来非常简单:高价雇佣体育俱乐部当地资深记者,进行本地化。为用户提供最好最原生的深度内容,并以此辐射不同地区多项运动的爱好者,纯粹利用订阅费来盈利。

TA的模式最终会否成功,目前还未知。截止2023年初,《纽约时报》宣布对TA挥动了手术刀:一是对于TA的持续亏损现状(2023季度亏损780万美元)进行改善和调整;二是将TA提供的过硬体育内容与时报本身游戏、烹饪、娱乐等自带稳定受众群体的周边板块以套餐的形式整体打。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在经历了裁员、被收购等一系列动作以后,被誉为“独角兽”的他们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截止到2023年3月,TA的订阅用户已经达到了330万人。而仅2022年最后一个季度,TA便依靠广告赚到了1200万美元。不过,在收购之时,TA仍旧是亏损的状态,但更高的订阅数大概率会为TA带来更高的广告单价,以在2023年交出更好的财报表现。

在中国,TA的模式注定是无法复制。互联网体育付费产品在中国,是这两年才有的事情,但年轻的用户们,显然不会愿意为此买单。即便是聚集了千万用户的媒体平台,一直都是靠投资方养活,变现异常艰难。


模式二:垂直深耕,多元服务

代表:Velon、IC photo

Velon是一家集合了11支UCI(国际自行车联盟)世界巡回赛顶级车队的联合组织,旨在将这些车队团结在一起,争取让车队在赛事转播收益上获得分成。2016年,Velon与盈方签下了十年长约,盈方及其子公司HBS和Omnigon利用自身领先业界的技术手段,以及在媒体制作与体育营销方面的专长,协助Velon为车手、车队乃至自行车运动,打造长期且可持续的全新经营模式。

你可能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赛事组织,和体育媒体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如何俘获年轻人的心,是这个组织努力奋斗的方向。

基于年轻人缺乏耐心,对各种各样的设备具有高度依赖性的特点, Velon首先在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制作了包括图集、短视频以及深度内容,以展现自行车运动的速度与激情;与此同时,Velon还乐于与年轻人分享车队在比赛场外的活动,让后者对车队产生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最后,Velon还收集了受众的各项数据,作为制作内容的参考。

最新的信息显示,Velon已经和hbar基金会合作,合作开发web3的产品平台,新平台将以游戏内资产、数字收藏品和团队访问令牌为特色,供用户保留在自己的数字金库中。

看到他们的布局了吧——Velon已经成为一个既能服务普通观众,又能服务转播方的APP系统,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垂类体育媒体。

在中国,IC photo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依托于中超联赛和中国之队的官方独家图片版权,IC photo每赛季派遣近40位摄影师奔赴中超现场,覆盖全年所有中超比赛。就体育摄影师数量而言,IC photo是目前中国拥有全职体育摄影师最多的机构。

体育摄影师依然还是干好本职的工作,每场中超入库数百张优质图片。而在他背后,不仅有编辑修图上传、盘点策划、发送给各个媒体客户,还有技术开发的图片的AI人脸识别和标签自动分类,销售对这些优质图片内容及摄影服务的推销,法务对这些原创图片的版权保护,新媒体在自媒体平台的二次创作,市场对摄影师个人IP的形象打造……


模式三:竞彩,在招手

代表:ESPN

如文章开头提到,ESPN与Penn Entertainment合作推出的体育博彩品牌ESPN Bet,是以双方博彩合营业务为基础,在美国16个州开展博彩业务。作为换取ESPN合作的代价,Penn同意未来10年向ESPN支付15亿美元,以及向ESPN提供3180万份认股权证,其价值相当于5亿美元。

自1996年被迪士尼收购以来,ESPN一直是迪士尼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提供的现金流在后者收购漫威、卢卡斯影业、皮克斯和21世纪福克斯的交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ESPN还推出了流媒体业务EPSN+,力求实现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然而事与愿违,ESPN的好日子已经结束了——尽管在2023财年的前六个月,以ESPN及其衍生频道为主的迪士尼有线网络部门共创造了140亿美元的收入和30亿美元的利润,但这一数字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和29%。

据悉,迪士尼已经开始考虑出售EPSN的股份,显然这个摇钱树,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对于ESPN这次首度涉足博彩行业的前景,体育各界包括分析师普遍持谨慎态度,但此,我们仍然可以看出ESPN自救的决心。

遭遇阵痛之后,这家体育媒体巨头将走向何方,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模式四:跨界整合,多元发展

代表:《体坛周报》、法国《队报》

2016年,在法国队报总部,远道而来的体坛传媒集团董事长张敦南和队报集团总经理鲁奈特在低调中共同签署了续约协议。从2002年开始正式牵手合作,到成为彼此在海外版权合作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家机构已经抱团奋斗了近20年。而这次,双方在原有的内容框架下,加入了视频和电视的合作,助力双方在体育媒体中持续扩大影响。

精尖的内容,贴合时代脉搏的扩散方式与传播速度,造就了两家媒体在这个自媒体和门户社区“称王称霸”的新时期,仍然屹立不倒的体坛神话。而两者面对新媒体的变革之路,也为其他体育媒体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案例。

共同打造ip,是双方联动的第一枪。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媒体的公信力,转换为有影响力的体育IP,评奖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作为由法国《队报》旗下杂志《法国足球》(France Football)自1956年起举办的授予每年度最优秀的欧洲足球运动员的奖项,金球奖(Ballon d'Or)也是世界足坛上最负盛名、影响力最大的足球奖项评选之一,梅西、c罗等国际巨星也都是通过这个奖项逐渐在国际足坛加上自己的封印。而近年来,体坛传媒所运作的中国金球奖,也成为继cctv体坛风云人物评奖之后的体育类奖项,包括武磊等国际巨星,也都在这里完成了封印。

多元化经营,则是双方互相借力等重要手段。队报的视频和电视方阵自不讳言,在品牌赛事等探索上,队报经营的达喀尔拉力赛、环法自行车赛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赛事。

专业化操作,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也是在业内攻城略地的根本钥匙。而这些年,体坛周报也逐渐完成从纸媒到互联网新媒体、从单一媒体向体育服务全产业的转型:一方面,针对热点事件,打造深度出版物,通过媒体矩阵进行带货;另一方面积极布局体育服务产业,涉足赛事活动、咨询服务、电商用品、旅游观赛、体育公园、体育教育、体育经纪、体育电竞等多领。将海量的读者群体导流到各个体育服务业务中,实现了低成本获取大量优质用户的目标。

其中,体坛传媒旗下的体坛华奥和大众体育两大赛事公司,每年举办近200场/2000场次赛事活动,不仅包括官方或政府主导的赛事活动,也包含商业赛事;而在自有IP及评选上,体坛传媒现有IP赛事及评选20个,除了前面提及的拥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金球奖”“中国百佳高尔夫球场”“体坛榜样”等评选活动,还有中国新能源汽车拉力赛、中国健康跑、中国户外行业大会等自有IP。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在朋友圈广泛圈粉的2023PEL夏季赛总冠军的长沙TEC战队,就是由体坛创立的电子竞技俱乐部。

除此之外,体坛传媒也在利用自身运营体育场馆和公园等资源,积极拓展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务,打造TMG学院的品牌概念,目前已经开展足球、篮球、棒球、高尔夫等培训业务,比如联合美国PGA高尔夫培训中心,在通盈•雁栖湖高尔夫俱乐部成立高尔夫青少年培训基地;此外,TMG学院还与CBA北京首钢队的明星球员雷蒙联手,推出了TMG学院雷蒙篮球特训营,让多青少年能够接受顶级的篮球指导和训练。

纵观前面所述,越来越多的中国体育媒体,开始通过网络直播、线上竞彩等方式“吃饭”,也在试图通过版权来付费,但来自于体坛周报的多元化经营,在国际领域进行布局,则更就有借鉴意义。毕竟,体育之间的竞争,早就告别了个体户式的单挑,而是集团融合的抗衡。体育记者所产生的内容,也不再是内容产生流量/销量、依赖广告的单一模式,更是要结合内容售卖、媒体服务、流量分成等多个模式。

这个时代,注定属于资讯App、短视频平台以及社交媒体,体育媒体,以及体育媒体人,注定无法成为历史的书写者,注定成为时代大潮中的一滴浪花。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拥抱技术,拥抱这个时代,并最终重新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沿。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