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欠”名单受到质疑 足协应规则更透明指引更明确

严益唯03-21 11:28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严益唯报道

3月20日傍晚,中国足协如期公布了第二批完成债务清欠名单。但是,这份名单立即受到了质疑。

dwj.jpg

实名认证的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冰律师当晚在社交平台表示:“多位被欠薪的中外球员及其经纪人联系我,表示震惊、愤怒或者无语。”此前,他曾公开了一份发往中国足协的邮件。邮件中,他以戴伟浚的代理律师的身份,向中国足协说明“球员从未签署过任何深圳市足球俱乐部的工资奖金确认表或其他相关文件。”如果他所说属实,深圳市足球俱乐部是不能通过清欠的。但,第二批完成债务清欠的公示名单中,深圳市足球俱乐部却赫然在列。

除此之外,一些知情人也纷纷以具名或匿名的方式提出质疑,均表示出现在第二批清欠名单的俱乐部中,有些教练球员并没有签字。他们甚至是看到足协公布的名单后才知道俱乐部通过了清欠的初审。其实,第一份清欠名单公示之后,张冰律师已经向中国足协投诉,并取得了足协书面回信,表示会进行核查。目前看来,第二份清欠名单质疑更大。中国足协这次清欠效果初现,但是“清欠”最终是否做成“夹生饭”还不好说。足协在规则上原本应该更加透明,指引上应该更加明确。

清欠效果初现

中国足协这次下决心清欠,的确在帮助球员讨薪维权上是有成效的。

3月13日,张冰律师公开确认他代理的5名大连人球员的欠薪已经全部全额解决。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张冰律师公开表扬了大连人职业俱乐部。截至第二批清欠名单公示前一天的22:00,张冰律师确认“还有球队在给我的球员打钱,全额打。”很显然,如果没有中国足协下决心清欠,如此“积极”连夜全额补发欠薪的好事,是很难发生的。

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欠薪早在甲A时代就存在,球员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弱势。中国足协缺乏帮助球员维权的动机和能力,造成了球员维权无门,有的只能放弃。曾经也有与俱乐部“死磕”的球员,即便赢得了劳动仲裁,但是却无法执行,而且还被俱乐部封杀。总之,过去足协对于欠薪睁眼闭眼,导致球员个体讨薪的门槛高,风险大,俱乐部欠薪更加有恃无恐。

如今,中国足协下决心“清欠”,虽然阻力不小,难度很大,但是明显增加了欠薪俱乐部的欠薪的风险,倒逼俱乐部重视“清欠”,这是一个进步,效果也显现出来。事实证明,只要足协愿意主持公道,中国职业足球的欠薪是可以得到缓解的。

规则还不够透明

中国足协这次对“清欠”进行了一个补充说明,允许俱乐部可以通过实际付款与债权人协商一致签署相关协议等方式延期解决债务。足协允许俱乐部向被欠薪的教练或球员“打白条”,只要对方愿意配合,愿意签字就可以。过去,足协清欠也是这样执行的。不同的是,这次在公示的时候,足协公开表示要依据相关协议持续关注后续落实情况。换言之,“打白条”的规则更透明公开了。

虽然,“打白条”会有很多隐患,但是足协愿意公开自己在“打白条”中的监管责任,这也算是给被欠薪却不得不委屈签字的球员们一些将来维权的信心,也增加了“打白条”俱乐部将来违约的难度。规则虽然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一个更透明更可监督的规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规则上的缺陷,更可以给规则制定者赢得公信力,为将来完善规则提供机会。

中国足协公布清欠名单后,提供了三天的投诉时间,并公布了投诉的渠道。事实上,这样的公开规则也是有用的。第一批清欠名单公布后,张冰律师按照这个规则向足协进行投诉,之后就取得了中国足协的回复,表示会进行核查。张冰律师也通过公开自己帮助球员维权的一些信息的方式来进行维权。显然,规则和信息的公开透明,对于这次参与“清欠”的债权人和足协都是有益的。

特别是对于中国足协来说,通过公开规则,可以借助社会的资源来提高工作效率。试想,足协拿到这么多俱乐部申报的材料,光是一个个去核实债权人的签名是不是代签,恐怕都要耗费不少时间;要核实全部材料的真实性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而张冰律师这样的参与者的加入,其实是帮助中国足协审核俱乐部的上报材料,提高了足协的工作效率。

但是,中国足协“清欠”相关规则的透明度其实还有提高的空间。比如,如果不是张冰律师主动公开信息给足协施压,中国足协会不会有意无意地遗漏投诉,或者因为没有人“死磕”就选择息事宁人?这些都是疑问。中国足协如果一开始就公布:将公示所有投诉的信息,并公开每一条核查的结果,这样无疑会增加俱乐部在申报材料中作假的难度,减少足协“清欠”的难度。换言之,足协对于“清欠”的决心,还需要更透明的规则来体现。足协“清欠”的规则,其实就是足协与参与“清欠”各方的无声交流。规则越不透明,足协的意图越含糊,越给对方一些钻空子的机会,规则执行的难度就会增加。毕竟联赛开赛的时间拖不起,执行难度越大,“清欠”的截至期就不得不不断推迟,足协就会越被动。

指引还需更加明确

“清欠”的目标是什么?中国足协如何保证目标的实现?足协这些指引其实还需要更加明确。

比如,中国足协并没有针对清欠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提前设计并公布今年职业联赛的多套应对方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因为,如果联赛的规模,赛制没有大的调整,在大规模欠薪的现实下,足协是不可能真正完成“清欠”的目标的。其实,针对如今欠薪如此普遍的情况,足协如果在备选方案中,提前对联赛的赛制和规模进行一些临时性的改革,将会让“清欠”更从容,避免被俱乐部胁迫最终有名无实。

虽然中国足协已经有了预案,就是中超联赛有可能会缩减为16支球队,以应对“清欠”的结果。但是这种被动的赛制变动,既没有帮助“清欠”真正严格实行,也给外界一种——足协对于如此重要的规则,不过是脚踩西瓜皮,滑到那算那的——不良印象。

其实,中国职业联赛无论是规模还是赛程的改革,都是有很大空间的。如果足协提前与赞助商等各方面充分沟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包括跨年、暂时合并各级联赛,实行分区赛等新赛制纳入到可行性的研究中,然后拿出一套可执行的多种联赛备选方案,在这基础上进行“清欠”,足协就不需要总是看俱乐部的眼色,一再推迟准入的截至日期,一再推迟联赛了。

总之,中国足协想完成“清欠”,不能只关心“清欠”本身。足协需要通过充分的调研,设计足够可行的预案对冲“清欠”带来的联赛风险,给俱乐部一个更明确的指引,让俱乐部从一开始知道该如何配合足协的规则,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现在因为足协的指引并不明确,俱乐部完全可以存在侥幸心里,在操作环节,各种拖延时间。最后,不得不妥协的更可能是足协,轰轰烈烈的“清欠”说不定又只能做成一顿“夹生饭”。

总之,本次足协的“清欠”决心很大,效果也有,但需要更透明的规则和更明确的指引来体现其决心并减小执行难度,才能避免“清欠”再一次做成“夹生饭”。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严益唯

体坛周报资深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