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棋手爱上大学之源:职业化不足

谢锐10-25 14:52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谢锐报道  每逢高手们的战绩不佳时,他们上大学的话题就会被提及。也是,中国棋手上大学的比例远高于韩日。在棋艺的巅峰期上大学,说没有负面影响断无可能,至于有人说是这是个人自由更是无稽之谈,身为国家队队员,职业黄金期就那么几年,能与韩国顶尖棋手相抗衡的也就那么几个,其间去上大学怎么能说是个人自由?

每位棋手和他的家庭在做出人生重大抉择时,肯定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绝非一时冲动之举。类似清华北大这些名校声名在外,拥有一个名校文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然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做至极致,已是人中龙凤,并不需要在别的领域再证明自己,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些道理棋手们不可能不懂,那为何还对上大学趋之若鹜呢?除了感受同龄人的大学生活、印证陆游所说的“工夫在诗外”之外,还有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对自己的后巅峰生活没有信心。上大学,是为了职业巅峰期之后的生活蓄积厚势,提前布局。

年仅25岁的芈昱廷九段坦承想过退役,自2013年登顶Mlily梦百合杯,7年多的时间未曾脱离一冠群,对自己职业生涯失望的同时,萌发退役之念。排名第五的年轻高手都想过脱离职业一线,改行从事其它,别的棋手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棋手上大学构筑人生厚势,也正常不过。

说到底,还是目前围棋职业化程度严重不足之故。一度最为职业的球员姚明也上了大学,2011年去上海交大就读,但这一年正是他从NBA退役、回国另谋发展的起始之年。从2002年他以状元秀身份被NBA休斯敦火箭队选中开始,他在NBA打了九年。这期间,他是否有过上大学的念想不得而知,但现实却是,他并无一边打球,一边上大学的任何可能。

原因无它:职业化以及职业化的要求。除去比赛季,其他时间都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甚至就连饮食都有严格标准,在这样的要求下,姚明要是能做到今天比赛,明天去上学,那估计没有任何一支球队敢与他签约。

日本和韩国的职业围棋体系建立在与媒体最大程度的融合之上,日本职业围棋的根基七大棋战皆由新闻社主办,韩国所有棋战的赞助都与围棋电视台绑定,严格来说这都不是职业所为,职业体系一旦被媒体操控,自身的造血、供血功能即近乎断绝。但日韩职业围棋体系好在于,在发达国家的红利下,棋战能得以维持。哪怕过了巅峰期,也能凭借一技之长,衣食无忧。95岁的杉内雅男九段、79岁的林海峰九段还能参加各项比赛,年近70岁的曹薰铉九段也能参加韩国元老联赛,45岁的李昌镐九段在下着快乐围棋,而同龄的中国棋手却不可能做一辈子的棋士。

其实,中国围棋的职业化标识围甲联赛起步甚早,但20余年近乎原地踏步,一线棋手的收入对比互联网、游戏、金融行业,不升反降,反差越发增大,北京20年仅出一个陈耀烨,足以表明一线大城市对围棋职业的态度。职业的根本在于联赛,联赛的根本在于流动。否则,姆巴佩1.6亿欧元的转会费、萨拉赫20万英镑的周薪,皆无从谈起。

陈祖德、王汝南等老一辈围棋人打下职业围棋联赛的基石,其后几任萧规曹随,无所变化。在中国围棋协会实体化的今天,围甲联赛如何更职业当为第一要务所在。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谢锐

《体坛周报》棋牌首席记者、编辑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