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上书足协》读后感③:放弃排面,接受现实

林德诺09-18 17:12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驻西班牙记者 林德诺

留洋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也要接受现实。在国内现今的成年球员中,没有人有实力在五大联赛(甚至次级联赛)担任众星捧月的核心角色,而能作为角色球员立足的,除了几名归化球员外,恐怕也只有武磊。若想把留洋之路走好,盲目崇信“排面”断不可取,次级联赛和二线联赛,是现阶段的主要目标。

1631956231513085554.png

孙继海也是从次级联赛打起

进了12强赛,中国队与日、澳间的差距,便得到了完全意义上的展露。以中国足球的现状看,缩近差距的最好方法,恐怕还是坚持鼓励球员留洋。诚然,1978年阿根廷赢得世界杯,禁止球员留洋的规定起了作用,1994年美国备战世界杯时,米卢同样也采用了类似的手段,不过与上述两国相比,中国足球在整体环境、青训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且如今职业化足球的格局,也与当时没有可比性。中国足球若依然闭门造车,这辆车开得恐怕只会越来越慢。

武磊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希望国内球员尝试欧洲次级联赛,而在其他国家队球员的采访中,同样能看出他们对武磊留洋决定的认同。在中超面临危机之时,更多国内优秀球员的留洋恐怕是大势所趋。不过他们还没有达到武磊留洋前,在国内赛场压过一众外援拿到金靴,同时一人包揽几乎全部奖项的高度,只能先去二线或次级联赛做尝试。

当然选择了留洋,就要经得起失败。日韩留洋的失败案例不胜枚举,但各方至少都从中积累了经验。当年蒿俊闵、张呈栋和张稀哲回国时,已经许久未踢过比赛,但在高水平环境的历练,也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在中超赛场游刃有余,一度能被当成亚外使用。去到从青训阶段起强度就远超中国的国家,通过训练就提升水平的可能是真实存在的。

中国球员留洋海外,当然可以靠“公派”的力量完成,但必须从实际出发。2018年1月,沙特足协与西甲联盟合作,把国家队球员“塞”到当地俱乐部,可惜其中无人立足。球员跟队训练的收获终归不及登场,在之后的世界杯上也没能迎来突破。沙特人的这次行动,是时间最接近的一桩教训,其中的道理浅显易见:无论“公派”与否,都必须尊重足球的规律,选择适合自己、需要自己的球队来落脚,且必须逐步让“留洋文化”深入到大环境,而非急于求成。

1631956229345037924.jpg

沙特球员确实没能立足西甲

日本球员留洋海外已经成为规模,无论是传统五大联赛,还是第五级别联赛,都有大量球员落脚。更有甚者如本田圭佑,混到阿塞拜疆和立陶宛也不回国。即使在留洋层面已远远甩开中国,日本仍在不断探寻极限。日资收购比甲圣图尔登,在为大量球员提供落脚点的同时,其实也暴露了同一球队中日本球员过多的短板。而近邻这种全新的尝试,对足球人口本来就不多,水平达标者更少的中国,已经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欧洲职业足坛千变万化,顶级联赛已经将南美甩远,与国际接轨和固步自封,已经不能用两种意识形态做比较,而是有单纯的优劣之分:只取决于个体合适不合适,留洋本身则是大势所趋。对球员本身而言,若能走出舒适区,和足球发达国家的球员摸爬滚打,反倒更能培养国家荣誉感,在海外俱乐部便有动力为国争光。武磊留洋西班牙,并获得出场时间,让不少年轻人开始以他为偶像,而对于年轻球员,前往竞技水平最高的联赛效力,恐怕比获得亚冠冠军,或与离开欧洲的迟暮球星和“伪球星”在中超做队友的吸引力更大。

放眼亚洲,日本仍是留洋的先锋,孙兴慜更是百年一遇的个例,留洋优势的说服力似乎不大。但暂且放下日韩不表,逐渐追近国足的阿曼、越南、泰国,虽没有一线国脚在欧洲征战,精英阶层却有机会在亚洲知名联赛交流。40强赛同组几支球队,叙利亚阵中已经有人登陆欧洲二级联赛,菲律宾足球近年虽大搞归化,但在欧洲踢球的球员入籍后,也都坚持留在高水平联赛中。身前、身后的人都在努力,我们还在怕什么呢?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林德诺

体坛周报驻巴塞罗那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