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篮球首部专题片:再不拯救就会消失的历史

赵伟仑05-29 20:02 体坛+原创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赵伟仑

“现在我还没有痴呆,这些东西我记得非常清楚。将来痴呆之后,我别的东西都能忘,这些东西忘不了,篮球一辈子忘不了。”

——这是北京篮球开山宗师、90岁的程世春老爷子坐在家中说的一句话,也是《北京篮球·致青春》拍摄期间给工作人员留下印象最深的瞬间。

4月10日至4月25日,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制作的六集专题片《北京篮球·致青春》正式上线。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关于北京篮球的历史首次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段长达64年的故事终于被揭开。

1956年7月10日,在贺龙同志提出北京要尽快建立专业队的想法后不到一年,北京篮球队正式成立。四个月后,北京男篮以8胜1负的优异成绩勇夺首届全国篮球甲级联赛的冠军,程世春当时的身份就是队员兼教练。

如今回忆起北京篮球的往事,年过九旬的程世春老爷子说:“这不只是我的青春,这是我的一辈子。”

在中国,关于一座城市的体育记载少之又少,愿意踏实去当历史记载者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北京篮球·致青春》这部专题片的上线,在中国体育历史,尤其是篮球领域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这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是对一代人的致敬。

去年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同时又是首钢建厂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北京首钢篮球俱乐部制作的这部专题片应运而生。“历史是教科书,了解自己历史的同时,通过体育彰显这座城市的性格,让北京篮球代代相传”,这便是这部专题片的制作初衷。

据专题片负责人章萍透露,俱乐部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但是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发现,完成这项艰巨的历史任务真的很难。从十月之前的策划阶段,到11月中旬第一次拍摄,再到一月上旬最后一期收官,整个制作过程中,有两个难题始终让这个只有30人左右的团队非常头疼。

第一个难题,寻找北京篮球的老前辈。虽然很多老球员曾效力于北京队,但当时首钢尚未接管北京男篮,俱乐部并没有所有人的联系方式,所以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寻找老前辈们。为此,俱乐部特别找到“篮球活字典”孙保生,作为篮球媒体行业元老级人物的“孙大爷”,帮助俱乐部联系到了不少老前辈。

但取得联系只是第一步,能否来到演播室进行录制,又是另一码事。不少球员退役之后就定居到其他城市,比如70年代效力于北京队的黄频捷,俱乐部这次特意将他从贵州请到了北京。不过也有没能请来的球员,有的人不在北京,有的人工作实在太过繁忙,比如昔日北京队的“双塔”单涛和巴特尔。

其次,搜索过去的历史资料是另一个难题。就像之前所说,很少甚至是没有人做过关于历史的回顾,以前的资料保存也不像现在的电子化那么容易,很多历史资料要么不齐全,要么已经找不到。据章萍透露,俱乐部在这次制作过程中也有一个比较大的遗憾:“没能特别多的用到以前的视频或老照片,从而展现老一辈当年的风采。”

以上两个制作难题让俱乐部深刻意识到,这件事必须赶紧做、趁早做,需要迫切去做。用制作团队工作人员的话来说就是:“感觉自己好像在拯救历史,希望能让老前辈们说点什么!”

在这种紧迫感的驱使下,俱乐部也决定继续将历史记载下去。章萍透露:“如果说我们这次做的是一个连续剧的第一季,我们肯定希望继续做第二季、第三季,希望自己的历史不断带,可以一直书写。 ”

据了解,俱乐部对接下来的纪录片策划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并针对当下的传播方式进行了相应拓展,比如面向北京球迷、篮球从业者等,收集与北京篮球有关的文物,继续保持篮球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历史的巨轮仍在滚滚向前,每一次攀登的结束,都是下一次攀登的开始,就像首钢体育董事长梁宗平所说:“不管走了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出发。”

热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赵伟仑

体坛+篮球记者

权威源自专业

“体坛+”是体坛传媒集团旗下《体坛周报》及诸多体育类杂志的唯一新媒体平台。 平台汇集权威的一手体育资讯以及国内外顶尖资深体育媒体人的深度观点, 是一款移动互联网时代体育垂直领域的精品阅读应用。